完善管理體系 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和機制有待完善、部門間需進一步加強協調、從生產到加工等整個鏈條監控機制需逐步建立、農村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空白等問題突出,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和機制來保障食品安全,或可成為解決問題的出路。
一、政府主導,推行全員治理
1.推行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從食品源頭防微杜漸。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生產總量不少,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山東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的做法,以鄉鎮為基本單位,整合行政和檢測資源,逐級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機制,形成網格化管理。即食安部門宏觀主抓,食品、衛生、工商、商務、農委等職能橫向聯動,實現橫格化;在縱格上建立各級管理部門的溝通渠道,及時撐控食品安全情況。同時,推行以企業為龍頭、基地為依托、標準為核心、品牌為引領、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標準、投入、預警、誠信、市場體系,建設“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食品都安全”生產區。
2.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引導、監管等作用。逐步建立食品企業誠信品質檔案,記錄食品企業誠信情況。通過行業公告或媒體定期向百姓公告食品行業優質光榮榜和劣質曝光單,引導公眾消費安全食品,對優質食品進行獎勵,對問題產品進行退出行業****一次性警告。出臺行業行為規范、規則,在行業引導的同時,加強法律約束,食品安全一旦出現問題,強令違規者退出行業,并追究法律責任。還應利用社會媒體輿論,倡導健康生活,建立激勵百姓進行監督機制,逐步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負責、協會督導、民眾理性、媒體監督等全社會成員共同治理模式。
二、建立食品追溯體系,探索區域協調聯防機制
1.增強協調力度,建立協調機制。提高食安機構規格,加強人員和設備配備;并與食品、衛生、工商等部門直接溝通聯系,建立快速協調機制,可考慮建立信息網格化管理,在鄉鎮設立相應協調機構,明確辦事機構,避免政出多門、職責不清、互相推諉。探索鄉鎮食品安全信息員制度,從生產源頭上掌握食品安全信息,把工作抓實抓好。
2.加強食品產業各環節監管,建立全程監控機制。應建立“從田間到地頭”全程監控機制,盡快建立食品流通追溯體系。建立“一中心,多節點”的食品流通追溯系統。即以市級追溯管理平臺為中心,以生產基地、加工企業、流通市場、消費者等為節點,建立肉菜等食品追蹤信息鏈,逐步建立完善的、全覆蓋的食品追溯體系,建立肉、菜、水產品、水果等食品追溯體系。
3.控制食品安全流通風險,成立食品安全執法大隊,建立東北或省內等區域的城市食品安全聯防責任機制。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加強食品市場安全執法力度,規范市場秩序,整頓市場環境,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山梃b長沙經驗成立食品安全執法大隊,保證食品市場良好競爭秩序。應與相鄰兄弟城市建立相應的食品聯防責任機制,比如在省內建立哈大齊牡佳等城市聯防責任機制,與相鄰省的兄弟城市建立協調機制,聯合監管食品問題,應對食品流動性的不安全風險。
三、推進城鄉食品一體化管理,建立生產和消費一體化關系
1.推進城鄉食品監管一體化,加強基層服務。目前,不安全食品大有向農村轉移之勢,農村也確實存在管理空白。在食品監管方面可考慮將監管“橋頭堡”建立在農村,或將衛生、工商、質監、農業等相關職能設在村、鎮,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將打擊違法行為的“主陣地”擴大到農村,將安全監管的“硬措施(管理處罰條例或實施意見)”落實到農村。
2.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渠道,形成消費與生產直銷一體的良性互助關系!俺青l互助型農業”已成為食品安全新模式。如鄭州“守護家園綠色消費聯盟”,這種綠色生產、消費新模式正處于快速發展中。我們應加快發展“城鄉互助型農業”,由合作社組織或市民、菜農自發組織,建立誠信制度,形成菜農直供或市民下鄉采購。這樣可以一舉多得,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同時,避免農民賣菜難和市民買菜既貴又不放心的問題,形成生產和消費的良性互動、科學發展。
四、要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加強引導、監管、約束
一是在制定“十二五”食品產業規劃時,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線,從技術改造、企業經營及責任等方面進行引導,切實提高生產者和經營者素質。二是建立健全食品科學標準體系,提高檢驗檢測技術水平,提高基層食品安全技術裝備標準,用高科技進行嚴格檢測。三是建立企業安全信用檔案,實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加強監督和考核,對違禁者進行曝光,給予退出行業。四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規、條例,對不法者嚴懲不。和顺鲂袠I和追究法律責任。五是將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建立長效考評辦法,引入公眾參與,公開考核結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決”,威海已有成功先例。六是建立食品安全知識宣傳網絡平臺,引導公眾安全消費,倡導健康生活消費。有關部門宜適當組織科學飲食等知識培訓,提高市民科學飲食文化素養,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民族健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